風浪釣魚,穩漂如山
釣魚人在風浪中使用浮漂的知識技巧,風浪中怎樣使用浮漂,反映瞭釣魚人的經驗積累,因此見仁見智,各有各的竅門。有的堅持用立漂,有的則用斜漂、臥漂甚至沈漂,還有一些人幹脆不用浮漂。
一、立漂
在風浪中釣魚,一般都使用較大的浮漂,較重的墜子,較短的腦線,長竿短線,風線較短。在風浪比較小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立漂,按正常無風時的調漂方法進行調漂,保持浮漂漂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數,既不要過短,以免浪來時把漂尾渚沒而看不見;又不要過長,以減少風的影響。在有風浪的情況下,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往往要比無風浪時要長一些,到底長多少才合適,要看風浪的大小和每個人的經驗和習慣。在有風浪的情況下看漂是比較難題,有經驗的釣手多是以漂尾與水面的交接點為基準,根據漂的沈浮、晃動情況找出規律,弄清哪狀態是因為風浪影響造成,一旦發現異常,例如泛起類似通常魚咬鉤的「一頓」、「上頂」或「下沈」,這就多半是魚咬鉤了,提竿一般都可中魚。假如看漂像一般看電視、看搖船那種,不留意牢牢盯住一定的基準作參考,發現浮漂在比較有規律的沈浮、晃動中泛起的異常的變化,就不輕易捉住魚咬鉤的訊號,也就難以釣到魚。
二、斜漂和臥漂
在風浪較大的情況下,立漂可能大幅度劇烈地扭捏和隨浪花上下浮沈,看漂就很難題。因此,有的釣友就幹脆改立漂為斜漂或臥漂。
斜漂和臥漂的調法,一般都使用較大的浮漂,較重的流動墜子,短腦線或者取消腦線改用連墜鉤,墜子的重力比浮漂深入水中時的浮力稍為大一點點,下鉤後,鉤、墜沈入水底,浮漂沒入水中,然後把浮漂座兩旁的太空豆往上捋,增長水線,漂尾露出水面,直至與水面傾斜一個角度,成瞭斜漂。假如再繼承上捋太空豆,增長水線,浮漂就會橫臥在水上,成瞭臥漂。使用斜漂時,浮漂除瞭受風浪的影響,不停地扭捏、沈浮外,假如趕上魚咬鉤,斜漂就可能泛起像儀表盤上的指針上下舞動一樣,突然翹起來,突然倒下去或下沈,不同於風浪產生的扭捏,這時提竿就可能中魚。臥漂與斜漂的情況差未幾,浮漂橫臥在水面上,隨風浪搖搖晃飄浮,隻要發現浮漂漂尾突然上下扭捏,豎起來,倒下去或比下沈,一般就是魚咬鉤的訊號,這時就可以起竿。
斜漂與臥漂對魚咬鉤訊號的反映,一般比立漂要癡鈍一些,臥漂癒甚,但臥漂比較起來更好觀察和判定一些。這兩種調法對吞鉤型、咬鉤比較重、拖著就跑等的魚類,訊號比較顯著。對吮吸型、咬鉤輕、含含放放的魚類,訊號往往不顯著。也就是說,有時魚咬鉤,浮漂可以反映出來,有時則反映不出來。
三、沈漂的使用
還有一種情況,風浪大到無法使用立漂、斜漂甚至臥漂時,就有人選擇沈漂。沈漂基本上就是把浮漂完全固定在鉤組下方,讓鉤組沉在水底,通過鉤組的動態來感知魚的咬鉤。這種方法適合風浪極大的環境,但缺點是看漂的難度極高,幾乎需要24小時不間斷盯著水底,而且對魚的咬鉤反應也相對癥鈍。一般情況下,這是為了保證鉤組能夠穩定地掛在魚可能出沒的位置,而不被風浪沖走或沖歪。
四、看漂的技巧
無論使用哪種浮漂,看漂都是風浪中釣魚的關鍵。有經驗的釣手會根據風浪的大小和自己的習慣,調整浮漂的露出水面的長度。風浪越大,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通常需要越長,這樣才能減少風浪對浮漂的影響,更容易觀察到魚的咬鉤訊號。但漂尾過長也會增加風的影響,所以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看漂時,要牢牢盯住漂尾與水面的交接點,這是判斷訊號是否為魚咬鉤的關鍵。有經驗的釣手會根據漂的沈浮、晃動情況找出規律,弄清哪狀態是因為風浪影響造成,哪個是魚咬鉤造成的。通常,魚咬鉤會引起浮漂突然的、明顯的動作,例如「一頓」、「上頂」或「下沈」。而風浪造成的晃動通常是有規律的,比較穩定。
在風浪中看漂就像是在搖擺的船上觀察搖擺的儀表,非常難以穩定。因此,除了要有豐富的經驗,還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定力。有時候,即使看到漂尾有異常的動作,也要仔細判斷是否為魚咬鉤,避免誤判。
五、調漂的經驗積累
風浪中調漂是一個相當講究經驗的過程。不同的風浪條件,不同的魚類,都需要不同的調漂方法。有經驗的釣手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快速調整浮漂和墜子,使釣組能在風浪中穩定地工作。
一般來說,風浪越大,浮漂需要越重,墜子需要越重,腦線需要越短,風線需要越短。這樣可以減少風浪對釣組的影響,使釣組能夠穩定地掛在魚可能出沒的位置。但這並不是絕對的,還需要根據具體的風浪大小和魚類情況進行調整。
例如,在風浪較大的情況下,如果使用立漂,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通常需要比無風浪時要長一些,一般在5-10目之間。如果使用斜漂或臥漂,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可以適當增加,一般在10-15目之間。但這些數據只是參考,具體的調漂方法還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習慣進行調整。
六、不同魚類的咬鉤反應
不同的魚類,咬鉤的反應也不同。有的魚類咬鉤比較重,會引起浮漂明顯的動作;有的魚類咬鉤比較輕,會引起浮漂微小的動作。因此,在風浪中釣魚,需要根據釣目的魚類選擇合適的浮漂和調漂方法。
例如,釣草魚、鯉魚等咬鉤比較重的魚類,可以使用立漂或斜漂,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可以適當增加。釣鰻魚、鱸魚等咬鉤比較輕的魚類,可以使用臥漂或沈漂,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可以適當減少。
此外,不同的魚類,咬鉤的方式也不同。有的魚類是吞鉤,會引起浮漂明顯的上頂或下沈;有的魚類是咬鉤,會引起浮漂微小的晃動。因此,在風浪中釣魚,需要根據釣目的魚類的咬鉤方式選擇合適的浮漂和調漂方法。
七、結合實際情況調整
風浪中釣魚,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調漂方法外,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如果風浪突然變大,需要及時調整浮漂和墜子,使釣組能夠適應新的風浪條件。如果釣到的魚比較活潑,需要使用較重的墜子,防止魚拉走釣線。
此外,還需要根據水情進行調整。例如,如果水流比較快,需要使用較重的墜子,防止釣組被水流沖走。如果水底比較不平整,需要使用較長的腦線,防止釣組被水底的石頭或樹根掛住。
風浪中釣魚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技巧,需要經驗的積累,需要不斷的實踐和調整。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和技巧,才能在風浪中穩漂如山,釣到更多的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