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線拖竿,浮漂沈底,線組過重。
壓線拖竿浮漂沈底的各種可能原因
壓線拖竿後浮漂沈底,這可是釣壇上常見的麻煩事,讓無數釣友搖頭晃腦。前幾天蹲坑釣魚,俺就頻頻遇到這種「浮漂掛羊腸」的囧境——拋竿到位後,照例往後一帶竿,眼珠子死盯著視標,結果你猜怎麼著?浮漂就安靜地躺在水面,像被施了定身術似的,半點兒不回升。琢磨了半晌,起初以為是浮漂老得掉渣,吸水能力跟喝藥似的,後來才發現,壓線拖竿後浮漂沈底的原因,那可真是五花八門,簡直比吃飯還複雜。今個就讓俺跟大夥伙掰扯掰扯,這種情況到底為啥會發生,又該怎麼解決。
水底太爛:魚兒的「家」也跟茅坑一樣
水底亂糟糟,這可是浮漂沈底的常見元兇。俺就曾經在一片水塘蹲坑,那水底的狀況,簡直可以拿來拍電影——塑料袋、樹枝、破布條、蝦殼殘渣,五湖四海的垃圾全都有。每次下鉤,浮漂輕輕碰觸底子,就會被那些玩意兒掛住,連漁繩都拉扯得吱吱響。那時候俺真是頭大,後來急中生智,改用離底鉤法,把浮漂抬到半空中,雖然魚口少了點,好歹能釣到魚,也算解了燃眉之急。要說水底太爛的解決法子,除了離底鉤,還能怎麼辦?恐怕只能空著肚子回家嘍,下次還是挑個乾淨的水域出門。
水面張力:浮漂的「阿喀琉斯之踵」
水密度大,水面張力也相對較強,這可就苦了那些追求高灵敏度浮漂的釣友。俺就曾在江邊釣魚,那天的水溫不高,水面張力特別大,浮漂一觸底就黏在水面,根本不回升。那種感覺,就像你嘗試把一根針尖浮在水面上,理論上行得通,實際上卻難如登天。這種情況下,想讓浮漂順利回升,簡直比登天還難。俺嘗試過調整浮漂的吃水深度,也嘗試過調整鉤組的重量,但都收效甚微。最終還是只能放棄,悻悻然回家,心中不忿。要說解決這種問題,恐怕只能靠運氣,碰碰看水情適合不適合釣魚。
線組過緊:漁繩的「倔強」
線和竿緊得跟死結一樣,這也是浮漂沈底的常見原因。俺就曾在一次釣魚活動中,看到一個釣友的漁繩緊得離譜,拋竿後浮漂根本不動,後來仔細一看,原來他的漁繩緊得跟鐵條似的,根本沒有彈性。這種情況下,浮漂自然就無法回升。要說解決這種問題,簡直太容易了——把漁繩放鬆一點就行。但有些釣友就是犟,非要把漁繩緊到極點,結果就是浮漂掛羊腸,魚兒跑得飛快,他們還在原地瞎轉悠。這種人,俺也只能替他們捏把汗了。要說調整線組的技巧,俺就教大夥伙一招——正確壓線後,再適當往前送一點,這樣既能保證浮漂的灵敏度,又能避免漁繩過緊的問題。
線組太粗:浮漂的「負擔」
線組太粗,這也是浮漂沈底的常見原因。俺就曾在一次釣魚比賽中,看到一個釣友使用了一條粗得離譜的漁繩,結果浮漂根本不動,後來仔細一看,原來他的漁繩粗得跟麻繩似的,根本沒有彈性。這種情況下,浮漂自然就無法回升。要說解決這種問題,簡直太容易了——把漁繩換細一點就行。但有些釣友就是犟,非要把漁繩粗到極點,結果就是浮漂掛羊腸,魚兒跑得飛快,他們還在原地瞎轉悠。這種人,俺也只能替他們捏把汗了。要說調整線組的技巧,俺就教大夥伙一招——搭配線組的時候,一定要合理的搭配,盡量選擇剛剛好或微粗一些的釣線,這樣既能保證浮漂的灵敏度,又能避免線組太粗的問題。
調目太低:浮漂的「失憶」
調目太低,這也是浮漂沈底的常見原因。俺就曾在一次釣魚活動中,看到一個釣友的浮漂調得太低,結果浮漂根本不動,後來仔細一看,原來他的浮漂調目只有兩目,而水底紮實,浮漂自然就無法回升。要說解決這種問題,簡直太容易了——把浮漂調高一點就行。但有些釣友就是犟,非要把浮漂調低,結果就是浮漂掛羊腸,魚兒跑得飛快,他們還在原地瞎轉悠。這種人,俺也只能替他們捏把汗了。據說調目太低是最常見的浮漂沈底原因,但俺到現在還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可能是俺的調釣技術還有待提高吧。
新漂也掛羊腸?可能是水面張力的「作祟」
一支新漂也出現浮漂沈底的情況,這可就讓人頭大了。俺就曾在一次釣魚活動中,使用了一支新浮漂,結果發現浮漂根本不動,後來仔細一看,原來那天的水密度較大,水面張力特別強,浮漂自然就無法回升。這種情況下,要想讓浮漂順利回升,只能調整浮漂的吃水深度,或者調整鉤組的重量。俺就嘗試過調整浮漂的吃水深度,也嘗試過調整鉤組的重量,但都收效甚微。最終還是只能放棄,悻悻然回家,心中不忿。要說解決這種問題,恐怕只能靠運氣,碰碰看水情適合不適合釣魚。如果一支新漂出現浮漂沈底的情況,建議釣友先去分析是否是水面張力的影響,再去從新調整調目,看效果如何,一般此時會解決問題。
總結一下:釣魚無小事,細心才能釣到大魚
總而言之,壓線拖竿後浮漂沈底的原因,那可真是五花八門,但無論是水底太爛、水面張力、線組過緊、線組太粗,還是調目太低,都有一個共同的解決法子——細心。只要釣友們多觀察、多思考、多嘗試,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住,釣魚無小事,細心才能釣到大魚。希望俺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對大夥伙有所幫助,讓大家在釣魚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多釣大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