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解密野釣使用多長的子線最合適
一直以来,在休闲野钓时使用的长短子线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在悬坠钓法尚未流行开来之前,钓友们在传统野钓鲫鱼时,铅坠离钩子的距离为3~5厘米。野钓1千克以上的鲤鱼,铅坠离钩子的距离大多为6~8厘米,这是根据鱼儿吞钩后,铅坠
長期以來,休閑垂釣中使用的長短子串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在懸墜釣法流行之前,釣友在傳統野外釣鲫魚時,鉛墜與魚鈎之間的距離爲3~5厘米。
對於野外捕獲的鯉魚來說,鉛墜與魚鈎之間的距離大多爲6~8厘米,這是根據魚吞下魚鈎後鉛墜與魚嘴之間的距離計算的,沒有一定的規律。
傳統鈎釣組中,鉛墜在鈎把上,根本沒有子線。
因此,我們在休閑垂釣時,真的沒有必要要求子線的長度。
釣鲫魚的魚線有多長?
首先我來說說副線。
合理選擇子線的粗細可以釣到理想的魚大小。釣小鲫魚時,需要選擇0.4的子線,如果釣一兩到半斤之間的鲫魚,需要選擇0.6的子線。當然,這個標準只是一個粗略的參考,具體的選擇要根據野釣時的天氣環境和魚嘴情況而定。只有選擇合適的子線,才能確保餌料在水中下落的形式對魚有足夠的吸引作用,並且在落至水底並靜止後符合魚的攝食強度和咬食條件。此外,子線的選擇也會影響吃鈎魚的大小。釣魚時,如果发現浮漂動作很弱很微小,幾乎看不清動作,這意味著子線可能太粗,魚在吸鈎時不夠有力或存在失速現象。
第二,說說主線。
首先,魚線的質量更好,優質魚線的生産工藝會更嚴格,使用的材料也會很好。線組入水時能保持其柔軟度,而劣質釣線在冬季入水後會變得僵硬,影響魚對吃鈎和上浮的反應。通常按照子線選擇主線,主線的數字跨度可以更大。例如,如果根據魚情選擇0.6的子線,則在匹配主線時可以使用0.8或1.0的子線。一般來說,子線越粗,選擇主線時跨度越大。具體搭配要根據鲫魚的個體體重來決定。
第三,最後說說魚鈎。
在野外釣魚時選擇魚鈎有一些指南,因爲不同的水環境和魚生長的不同環境會導致魚的大小和重量的差異,魚咬鈎的力度也不同,因此選擇的魚鈎也不同。在水庫、池塘或江河湖泊釣魚時,應根據水中魚的重量選擇合適的魚鈎。例如,在池塘和河流中釣一兩條小鲫魚時,可以使用2-3號臂鈎。如果大水域釣鲫魚的重量在一比三左右,那麽用3-5個魚鈎對付半斤以下的鲫魚就足夠了。如果你是在大型湖泊或水庫中釣鲫魚,當個體重量達到半斤至一斤時,最好選擇鈎稍粗的黑色套筒鈎,以確保鈎門不會變直或脫落導致魚逃跑。野外垂釣時,線組的匹配度對出釣率影響很大。只有根據魚情搭配好線組,才能保證餌料的入口,讓魚容易吸氣,保證出釣率。
隨著釣魚人的增多,釣魚變得越來越有趣和講究。大家都知道子線一般是透明的,這是爲了具有良好的隱蔽性,降低魚的警惕性。但是,也有使用子線長度的方法。我們來分享下釣鲫魚時,在兩種不同情況下子線的微妙用法。
。
首先,在不同的季節,子線的用法是不同的。爲什麽秋天很難釣到鲫魚?是天氣原因嗎?顯然不是,那是因爲這個賽季膽小而敏感。如果子線太短,則有可能停止。因此,此時子線可以選擇長線,約20-25厘米,擺動幅度大,對魚有吸引力,更有利於鲫魚吸入餌料。二、釣法不同,子線的使用有套路,傳統釣法:子線短,大多在5厘米左右,但至少在3厘米以上。傳統的慣例是鉛沈入水底,魚鈎位於水底。由於子線較短,此時鲫魚中鈎的信息反應較快;還有,由於子線短,魚鈎穩定性好,一旦魚接觸到它,它就會將餌料吸入種群。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