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有的一些“本土魚”,為什麼也不能放生?我的一些建議
#頭條創作挑戰賽#上次去我們這的東川口水庫夜釣,本來想著在自然水域釣魚晚上小雜魚不鬧或者鬧的輕一些,可到瞭那裡卻比以往更甚。整個晚上拋竿下去浮漂就沒個靜止的時候,後來換成玉米和皮筋顆粒餌,情況依舊,黑漂你不提?餌料脫落完瞭你不提?一晚上也不知拋投瞭多少竿,釣上來的幾乎都是一紮長的小鯉魚,鮮有一條大魚。
#頭條創作挑戰賽#上次去我們這的東川口水庫夜釣,本來想著在自然水域釣魚晚上小雜魚不鬧或者鬧的輕一些,可到瞭那裡卻比以往更甚。
整個晚上拋竿下去浮漂就沒個靜止的時候,後來換成玉米和皮筋顆粒餌,情況依舊,黑漂你不提?餌料脫落完瞭你不提?一晚上也不知拋投瞭多少竿,釣上來的幾乎都是一紮長的小鯉魚,鮮有一條大魚。同去的趙師傅幹脆換上小點的釣鉤開始釣小鯉魚,到天明時看他魚護裡大約有十幾斤瞭。
後來才聽說有人在東川口水庫放生瞭八千斤鯉魚苗,大傢可以想象,個體較小的鯉魚苗八千斤,個數得有多少?在這個規模很小的水庫密度應該是相當大瞭,難怪一晚上小鯉魚鬧個不停。
我們幾個漁獲慘淡自然是拜有人放生八千斤鯉魚苗所賜,咱也不是什麼水產專傢,不知道這麼多鯉魚苗放到這個小水庫會不會對生態造成影響,但影響正常垂釣倒是一定的。
說起放生,不論是網絡上還是在現實裡引發瞭很多爭議,尤其是放生外來物種,破壞瞭本土水域的生態平衡。
前幾天聽報道說:目前長江流域監測到有30種外來魚類,外來魚類擠占本體魚的生存空間,會導致瀕臨滅絕甚至絕跡,還會和本土種魚雜交,造成基因汙染。
就是本土魚種也不能隨意放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危起偉研究員認為:我國內陸分為七個獨立流域,包括鬆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珠江。雖然不同流域的鯉魚種類相同,但地理種群和遺傳基因存在差異,不適合進行交叉放流。
此外,人工育種的遺傳改良種也不適合放入天然水域中。這是因為魚類是卵生生物,卵的數量龐大,甚至達到數百萬個,條件適宜時,繁殖力非常驚人,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加上岸線較長,管理難以百分之百到位,百姓缺乏科學常識,不知道該放什麼不該放什麼,盲目隨意放生會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因此,在進行放生之前,必須對放生的環境、物種和數量進行科學評估和嚴格管理,以確保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我們如果單從釣魚的角度說,很多釣友對放生還是持歡迎態度,畢竟是對魚資源匱乏的一種補充,水域裡的魚密度變大瞭,讓釣魚變得更加容易;隻是別像東川口水庫那樣一次就放生那麼多鯉魚苗。
但如果從生態平衡、魚資源可持續發展角度說,規範放生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放生者主要缺乏的是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他們不論是行善積德也好,心靈解脫也罷,從本意上來說並非想去作惡,去有意破壞生態平衡。
所以對大眾進行有關知識科普,進行更為廣泛的宣傳和教育,這是更重要的。
其次,才是強化法治化治理,加大處罰力度。比如說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能不能劃定出專門放生的區域,明確放生的品種、放生的時間、放生的方式等等。如果這樣是不是可能更有利於對於非法放生現象的規製。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