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環境下魚待在深水處,是因為那裡溫度高嗎?事實並非如此
#頭條創作挑戰賽#每年到深秋後和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有經驗的老釣手都會找深水處做窩點,也就是釣深水。在我們的意識範疇裡超過兩米甚至超過三米才稱之為深水,大傢在這樣的水深處能釣住魚,有的還漁獲頗豐。
#頭條創作挑戰賽#每年到深秋後和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有經驗的老釣手都會找深水處做窩點,也就是釣深水。在我們的意識範疇裡超過兩米甚至超過三米才稱之為深水,大傢在這樣的水深處能釣住魚,有的還漁獲頗豐。
在當前低溫環境下魚都在深水處,是因為深水處溫度高嗎?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大傢都知道魚有三趨特性,即是“趨溫性”、“趨氧性”和“趨食性”,大傢在低溫環境下釣魚大多註重魚的“趨溫性”,比如陽光普照過的淺水向陽處水溫會升高,魚會集聚到那裡遊弋,於是把釣點轉移到淺水處。
而在釣魚實踐中這樣做的垂釣效果並不明顯,中午時段按說正是陽光最好的時候,淺水處的水溫也相對升瞭起來,但在淺水處卻釣不到魚,一直要等到下午3點左右才能看到魚口。
這種情況讓很多釣友感到蹊蹺,淺水處比深水處溫度高,為什麼魚不及時到淺水處呢?其實,這種現象中存在一個必然,那是因為魚除有上面說的“三趨特性”外,還有一個特性被大傢忽視瞭,那就是“趨穩性”。
這個“趨穩性”裡的“穩”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指安穩、安全,比如魚喜歡待在安靜的環境、喜歡去有障礙物或水草類的地方,再如水流的緩流處或回彎處;“穩”另一個方面是指水溫的平穩,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溫差小。
我們平時垂釣的淡水魚都是冷血的變溫動物,水溫的大幅度變動會引起魚的不適,從而影響到活性和開口進食。在氣溫不斷下降的當下,水溫隨氣溫下降到超過多數魚的適宜溫度,像那些鯉魚、草魚、鰱鳙魚等都很少活動和進食,隻剩下耐寒的鯽魚。
雖說鯽魚的適宜溫度是15度到25度,但在0度以上至35度以下這個區間都在開口進食,這也是我們這個時候多把目標魚確定為鯽魚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闡述可以讓我們知道,此時的鯽魚開口進食與否和溫度高低關系不是太大,更為主要的是水溫是否平穩,即溫差的大小。深水處的水溫相對恒定,不論是晝夜溫差、夜間溫差、隔天溫差、時段溫差都較小,那麼深水處是鯽魚喜歡待的地方就成為必然,而與深水處水溫的高低關系倒不大。
有且僅有經過中午陽光普照,淺水處的水溫上升、並且處於穩定階段後,魚才會遊弋到向陽背風的淺水處,這也是在這些地方中午不好釣魚,到瞭下午3點左右好釣魚的原因。
所以在低溫環境下釣魚,我們不要僅盯住魚的“趨溫性”,要更多關註魚的“趨穩性”,故多選深水處作為釣點是明智之舉。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