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魚時讓魚嗆幾口水,魚的掙紮力度就小瞭,純屬無稽之談

釣友中流傳著一種這樣的說法。釣中個體大點的魚後,遛魚時把魚頭拉出水面,再放下去,然後再拉出水面,如此反復幾次,也就是讓魚嗆幾口水,魚就老實瞭,掙紮力度會減小,然後就很容易抄魚入網瞭。

釣友中流傳著一種這樣的說法。釣中個體大點的魚後,遛魚時把魚頭拉出水面,再放下去,然後再拉出水面,如此反復幾次,也就是讓魚嗆幾口水,魚就老實瞭,掙紮力度會減小,然後就很容易抄魚入網瞭。在實際操作中的確有這樣的感覺,隻要是把魚拉出瞭水面,魚的逃竄力度的確比在水裡時小多瞭,那麼流傳的這種說法是不是正確的呢?

我曾經看過98釣王程寧的一段視頻,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純屬無稽之談。那我們下面就分析一下為什麼說這種說法不科學,為什麼會給釣友造成錯覺以及怎麼遛魚才正確。

一、為什麼說這種說法不科學?

大傢都知道,魚是利用鰓來進行呼吸的,即當水流流經鰓部時會吸收水中的氧氣,完成呼吸這個環節,魚頭(包括鰓部)離開水面,呼吸就不能進行瞭。這和人正好相反。人是利用空氣完成呼吸,進入水裡因不能呼吸會產生窒息,所以溺水的人會用力掙紮,稍後因缺氧掙紮力度逐漸減小。

魚頭(包括鰓部)離開水面,時間一長魚也會缺氧,但離開水的瞬間也會奮力掙紮,如果是采用嗆幾口水的辦法,間隔式地讓魚呼吸,就是不會讓魚長時間缺氧,掙紮力度也就不會逐漸減弱。

可見,讓魚嗆幾口水,魚就老實瞭,掙紮力度會減小,然後就很容易抄魚入網瞭的說法明顯就不科學瞭!

二、為什麼會給釣友們產生錯覺?

魚本來就是水中的動物,你能把它拉出水面,露出頭,強行改變它的狀態,本身就說明魚體力消耗大瞭,或者是對抗不瞭你拉它的力度,就像那些飛抄飛磕釣法,兩者的力量相差太懸殊。

由此可見,並不是因為讓它嗆瞭幾口才把它拉到近處,就是你不嗆水,也照樣可以相同力度拉到近處,同樣感覺魚的掙紮力度不大。所以說是釣友們產生的錯覺。

三、正確的遛魚方法

如果真的想通過控製魚的呼吸來讓魚的體力下降,減小掙紮力度,就要讓魚的頭部始終離開水,而不是嗆水。

具體做法是,一旦魚頭浮出水面,就要保持這個狀態,即使不拉近它也不讓它頭部入水,堅持不大一會,魚就會因缺氧喪失體力,然後拉近,抄魚入網就水到渠成瞭。

當然瞭,從理論角度來說這樣操作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尤其是釣獲大個體的魚時,你想始終保持魚頭在水面以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數時候我們會顧及釣線和釣竿的承重,被迫采取“嗆水”這一招。

所以說在遛魚時如果能保持住魚頭一直處於出水狀態,那就再好不過,魚很快就會被製服;如果沒把握就不要強行這樣的操作,采用打“持久戰”的方法,消耗魚的體力,不要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

寫到最後

通過以上敘述,遛魚時讓魚嗆幾口水,魚的掙紮力度就小瞭,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屬於無稽之談,但想盡快消耗魚的體力這個想法或說努力方向是沒錯的,因為這條魚沒入護前並不屬於你的,想盡快歸己所有是誰都能理解的,但是想順利入護不能操之過急,還是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9972.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