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釣友有絕招,不用看魚肚子大不大就能辨別公母,這法還真準

#大有學問#很多釣友都有放流的好習慣,尤其是在春季釣獲大肚子母魚時,大多數釣魚人都會選擇放流。隻是釣友們在辨別魚的公母時僅會通過肚子大不大來判斷,並無他法。

#大有學問#很多釣友都有放流的好習慣,尤其是在春季釣獲大肚子母魚時,大多數釣魚人都會選擇放流。隻是釣友們在辨別魚的公母時僅會通過肚子大不大來判斷,並無他法。其實還有一個更加簡便的方法,讓你在遛魚時就能知道是公母,根本不用抄魚上岸看肚子大不大。

這個方法是一個具有50多年釣齡的老師傅告訴我的,我在釣魚實踐中多次驗證,的確是這麼回事,現在就把這個方法分享給大傢。

我不知道大傢在平時釣魚時註意到沒有,我們中魚後都會有個遛魚的過程,尤其是釣中大個體的魚時,而在遛魚過程中發現魚掙紮逃竄的軌跡是不一樣的,有的橫沖直撞,呈直線型左竄、右竄或往遠處的深水處鉆;但有的魚卻不是這樣,而是圍繞釣鉤打旋,想通過打旋掙脫魚鉤,從而濺起一團“水花”。

雖說公魚和母魚在繁殖期體型都有變化,但公魚的體型變化並不明顯,母魚卻明顯呈現大肚型。遛魚時呈直線型掙紮逃竄的魚抄魚上岸,我們觀察沒有大肚子魚,都是公魚;呈打旋狀掙紮的魚抄魚上岸後均是大肚子母魚。

從而使我們在遛魚的過程中,根據魚掙紮逃竄的軌跡就可以判斷出魚是公是母,這個方法是不是超級簡單也超級實用?

我分析魚之所以掙紮逃竄的軌跡不同主要有以下原因。

公母和母魚和我們人類有相似的地方,公魚體格一般比較健壯,性格也比較暴躁,一旦發生危險,比如被釣中,掙紮力度和逃跑的欲望比較強烈,更想盡快遠離是非之地,所以軌跡是呈直線型逃竄。

母魚的體格較弱,性格較柔和,加之滿肚子魚卵,像孕婦一樣身懷六甲,行動受到限製,被釣中後,試圖擺脫魚鉤時,通過反復張嘴來找尋一個可以逃脫的角度,從而形成打璇狀的掙紮動作,會起“水花“,這種掙紮是母魚在逃脫的過程中自然反應的表現。

這是我的推測和猜想,正確與否等待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釣友來斧正。但公魚呈直線型掙紮逃竄,母魚呈打旋型掙紮欲脫鉤這一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有好生之德並愛惜魚資源的釣友,對遛魚過程中出現打旋狀的魚直接放流即可,不用再專意分辨其公母。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