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獲放流的魚後來怎麼樣瞭?可能你沒想到,平均死亡率達到18%
釣獲放流在釣魚圈成為一種時尚,尤其路亞釣法更是如此,在魚資源日益匱乏的當下,釣魚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大傢正在面臨無魚可釣的困境,所以釣到魚再放流已經成為瞭很多釣友主流的休閑垂釣方式。在釣到“巨物”以後,還有很多釣友喜歡給魚簡單稱重,然後合影再放生;也有把魚護提出水,拍照以後把魚倒進水裡。
釣獲放流在釣魚圈成為一種時尚,尤其路亞釣法更是如此,在魚資源日益匱乏的當下,釣魚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大傢正在面臨無魚可釣的困境,所以釣到魚再放流已經成為瞭很多釣友主流的休閑垂釣方式。
在釣到“巨物”以後,還有很多釣友喜歡給魚簡單稱重,然後合影再放生;也有把魚護提出水,拍照以後把魚倒進水裡。不論哪種放流都很少考慮放流的魚後來怎麼樣瞭,本文就給大傢列舉後果和分析原因並提出誠懇建議。
一、釣獲放流魚的後果
按照理論上說,釣獲放流的魚不會死亡,實際情況是死亡比例居高不下,有資料記載,研究人員對53次釣獲放流的魚跟蹤觀察,結果發現魚的平均死亡率達到18%,針對有些魚種和特定條件下,死亡率竟高達70%。
研究人員對釣獲後放流的海水魚和淡水魚分開跟蹤觀察,統計結果表明它們的死亡率卻是出奇的一致。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得出的這個結果比起早些年的統計結果相比,釣獲後魚的放流死亡率整整提高瞭一倍。
二、釣獲放流魚的死亡原因
1、因缺氧而死亡 我國淡水魚類大約有800餘種。其中,鯉科屬種最多,有400餘種,鯰科和鰍科共有200餘種。不同種類的魚習性有很大差異,有的耐低氧,有的不耐低氧,比如我們常見的白條魚對氧的要求就較高,又如鯽魚,經過長途跋涉帶回傢,放進水裡還能遊動起來。
但不論是哪種魚我們釣獲後會提離水面,尤其是釣獲大個體魚後還有一個遛魚過程,期間魚的掙紮會消耗大量的氧,對氧氣需求量高的魚就會出現離水後缺氧的現象,這就是明明放進瞭魚護裡,它依然會很快就翻白肚死亡的原因。
另外,釣到的魚都會放進魚護裡,雖說魚護是浸泡在水中,但隨著魚數量的增多,擁擠在那狹小的空間裡氧氣會越來越稀薄,也會造成魚類缺氧,經過的時間太長就是最後倒入水中,這些魚存活的幾率也會大大降低。
2、因釣鉤而死亡 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釣友使用有倒刺魚鉤,在刺魚、摘鉤以及魚被釣中後掙紮時會給魚嘴造成嚴重的創傷,導致影響魚被放流後覓食,造成魚因此而死亡。
不論是有倒刺還是無倒刺的魚鉤,魚鉤被吃得越深,造成的創傷越大,這種創傷不僅局限於魚嘴,還會造成許多內臟器官的貫穿傷。比如我們平時釣的黃辣丁,就是用摘鉤器取鉤後魚也很難存活。
常讀我文章的釣友可能看到過,我在寫釣友“狗屎運”文章中提到釣住一條嘴上有管付鉤的魚,其實,像黑坑裡的的“回鍋魚”,還有經常有釣友光顧的自然水域裡的很多魚,都是經過反復釣放,2次或多次受到傷害的魚,傷口多會被感染,這也是導致它們被放流後會死亡的重要原因。
3、因環境惡化造成魚的生命脆弱 隨著工業進程的發展,我們周邊很多自然水域受到汙染,雖說國傢在 下大力氣進行治理,但受到汙染水域的魚的體質大大受影響,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會明顯下降,顯得生命會更加脆弱,受到傷害後會更容易死亡。
上面提到的統計,釣獲放流後魚的死亡率比早些年的統計數字翻瞭一番,原因在此。
4、放生的魚更容易死亡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放生魚用於祈福的習俗,現在仍然有很多善男信女熱衷於放生魚,但這些放生的魚通常都來自養殖魚塘,是人工飼養的,它們被放生到自然水域後相比原水域的野生魚更容易被釣中。
人工飼養的魚放生到自然水域要有個適應過程,本來適應不瞭的就會死亡,如果再被釣放,加以傷害,存活幾率降低就可想而知。
三、誠懇建議
雖說釣獲放流的魚有可能死亡,但釣獲放流仍然需要大力提倡,隻是我們采取的放流方式需要加以改進。
1、建議釣友們隨釣隨放,降低魚因缺氧造成死亡的概率。
2、大力提倡使用無倒刺魚鉤,不僅因掛到衣服上或掛到抄魚網上容易摘鉤,關鍵是會減小對魚的傷害程度。
3、建議那些放生魚的善男信女們,放生時把魚的適應能力考慮進去,不能一放瞭之,於魚的生死而不顧,以至於放生變成瞭殺生。
寫到最後
釣魚活動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運動,可以減緩壓力、強身健體、放飛自我,可以滿足男人基因裡刻著的狩獵天性,給釣友們帶來快感。所以多數釣友現在釣魚並不是為魚而漁,但釣魚會給魚帶來一定的傷害,死去的魚會在一定程度上汙染水域環境,故此我們要在怎麼減小對魚的傷害上動腦筋、想辦法。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