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魚現身四川,釣友不重視還想用鍋鏟解決,羅非的故事又忘瞭?
近期長江水域是捷報頻傳,魚體重量大幅增重、種魚數量也有明顯上漲。就我國國內的水域而言,所面臨的不僅僅是魚類資源的衰退,外來物種的入侵也是逐年的嚴重。
近期長江水域是捷報頻傳,魚體重量大幅增重、種魚數量也有明顯上漲。就我國國內的水域而言,所面臨的不僅僅是魚類資源的衰退,外來物種的入侵也是逐年的嚴重。近日就有四川釣友在水庫裡弄到不少稀奇古怪的魚,最後發現這些魚是臭名昭著的太陽魚。這件事引起瞭很大的爭議,大傢都在討論這些魚是哪來的,但結論可就簡單直接多瞭:那就是四川水域正在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
太陽魚原產於北美,是一種典型的溫水性小體型魚類,亞種眾多魚體重量大部分分佈在幾十克到100克之間,少部分亞種能長到2千克。雖然各個亞種長相有所區別,不過這種魚有兩個特症非常明顯,一個是魚體顏色絢麗多彩,另一個是鰓蓋有耳朵狀的花紋,這讓它在其它魚類中極具識別性。太陽魚和其它一些外來入侵物種一樣,在繁殖力和適應力上都比本土物種更有競爭力。這麼說大傢可能沒啥概念,舉個例子,以繁殖力強大著稱的鯉魚從出生到成熟需要三年,太陽魚隻需要一年左右,而且幼魚的成活率也要比前者高出數倍。另外這些魚在增殖期間,還會蠶食其它魚類的魚卵並通過搶奪資源的方式擠壓其生存空間,最後達到在水域占據主導地位的目的。從這裡就能看出如果讓這種魚紮下根,沒幾年這片水域就會被搞得天翻地覆。
按道理來說外來物種入侵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要保持高度的警戒,可諷刺的是一些釣友和所謂的科學自媒體作者不但不重視還戲言:太陽魚最大的弱點就是魚肉鮮嫩,即使它們在水域蔓延開來,我們也可以用鍋鏟輕鬆解決。面對這種論點,筆者作為漁民的後代覺得有義務給大傢講一下羅非魚的故事。
羅非魚引發的危機
現在大傢一說起羅非魚動不動就把外來入侵者、不速之客的帽子往人傢身上扣,但實際上這種魚還真不是啥入侵者,而是我們請進來的。由於羅非魚肉質鮮美、易於養殖,所以出於商業目的就有人將它從非洲引進到國內養殖,至於導致的種種惡果那是後話瞭。
羅非魚沖擊本土生態系統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當初引進的時候,沒考慮到它會泛濫的風險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不是沒想到,而是當初和現在的太陽魚事件一樣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魚肉質好,魚肉產出效率高,那即使它跑到自然水域裡,那大傢靠鍋鏟、筷子解決起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平時那還要花錢買呢。而問題就出在這種天真的想法上,剛開始引進羅非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以奧利亞羅非魚、尼羅羅非魚為主的幾個亞種,特點就是體形大,繁殖可控。可後來這些亞種之間互相雜交、亞種和本地魚種雜交所誕生的變種,在繁殖力和侵略性上都有瞭明顯的加強。更可怕的是在天然水域裡這些羅非魚根本沒有天敵,所以在短短的時間裡這些入侵者攻城略地,逐步在水域占據主導地位,把原有的生態系統都給整崩瞭。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本土的鯽魚,生存空間受到壓迫後數量大減。
為什麼不抓起來吃瞭?筆者隻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變種的羅非魚雖然相比於之前的亞種在很多方面,諸如適應力有明顯的優勢,可體形和魚肉產出率反而是出現瞭衰退,大部分的個體重量停留在幾十到一百克,這樣一來就使得捕撈作業和加工會出現巨大成本而失去瞭經濟性。想象一下吧,當采捕野生羅非以及處理羅非所耗費的成本遠遠高於去市場購買時,那還會有人會去河邊抓嗎?現實就是如此,當初用鍋鏟解決徹底淪為一句空談。
羅非讓魚類養殖戶蒙受損失
羅非不僅在自然水域肆虐橫行,對魚類養殖戶來說也非常頭疼。筆者清楚地記得有一年老爸因飼料投餵量大漲非常高興,通常這意味著池塘裡鯽魚、蝦存量喜人。可到瞭年底清塘一看就傻瞭眼,整個魚塘莫名其妙多出來近八千斤小羅非,而罪魁禍首就是進水口的隔網出現瞭一個小洞。這些羅非的個體都很小隻能處理掉,而它們耗費的飼料成本就有一萬多塊錢,如果算上因羅非存在導致的魚、蝦個體變小,那這代價就更高瞭。直到現在,水邊的養殖戶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應對羅非的侵擾。
生態鏈的構成極其復雜,當中多出一環或者缺少一環所引發的事態發展根本無法預料,所以應對外來物種的入侵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戒備,過於樂觀的態度隻能招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3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