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我國“最成功”的魚,隱藏繁衍40多年,被人誤認是本土魚類
外來的入侵魚類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對它們也有所瞭解,但下面要說的這種魚就不簡單瞭,它來自印度,卻在我國隱藏繁衍瞭40多年,很多人、包括釣魚的、賣魚的、就連養魚的都誤認它是本土魚類!
這種入侵我國長達40多年的魚,如今在南方的廣西、廣東很多水域裡已經泛濫成災,在個別水域,它們的數量以及危害程度可以說遠遠超越瞭羅非魚和清道夫,這種魚就是麥鯪,學名麥瑞加拉鯪。
在國內淡水中主要有三個鯪魚品種,分別為土
外來的入侵魚類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對它們也有所瞭解,但下面要說的這種魚就不簡單瞭,它來自印度,卻在我國隱藏繁衍瞭40多年,很多人、包括釣魚的、賣魚的、就連養魚的都誤認它是本土魚類!
這種入侵我國長達40多年的魚,如今在南方的廣西、廣東很多水域裡已經泛濫成災,在個別水域,它們的數量以及危害程度可以說遠遠超越瞭羅非魚和清道夫,這種魚就是麥鯪,學名麥瑞加拉鯪。
在國內淡水中主要有三個鯪魚品種,分別為土鯪、泰鯪,麥鯪三種,而本土的鯪魚隻有土鯪,剩下的兩個都來自外國,泰鯪來自泰國,麥鯪來自印度,看到這大傢是不是有種失落感?三種就有兩種是外國的。
麥鯪主要的原產地在印度和孟加拉國,它也是印度四大主要養殖的經濟性魚類之一,在印度漁業市場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要問它是怎麼來到我國的,這就得追溯到80年代的時候。
80年代,國內的淡水魚是以青魚、草魚、鯉魚、鰱鳙、鯽魚這幾個為主,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原有的本土魚類已經無法滿足餐桌上的需求。
為瞭改善魚類品種的單一性,以及豐富國內的漁業資源和水產市場供給,1982年,廣東珠江水產研究所從印度引進瞭一批麥鯪進行人工試驗養殖,這也是麥鯪魚首次踏上中國這片土地。
麥鯪屬底層雜食性魚類,在自然水體中主要以有機碎屑、高等植物、浮遊生物等為食,人工飼養可以投餵玉米粉、麥麩、米糠,各種豆粉以及人工飼料等,珠江水產研究所養殖成功後,很快就推廣到廣東省內養殖。
慢慢地大傢發現麥鯪這種魚非常好養,不論是在水庫、池塘、江河,網箱養殖它都能適應,且生長速度很快,人工養殖半年的麥鯪魚體重可達500克左右,一年到兩年齡的最大個體可達1000~2000克以上。
看到瞭養殖麥鯪產生的經濟效益,隨後廣西、海南、福建、浙江,雲南等省也相繼大面積推廣養殖,自此麥鯪在中國一待就待瞭40多年。
麥鯪在南方泛濫的原因主要來自於養殖,大傢都知道南方多雨,隨便一場大雨或暴雨都有可能造成洪澇,麥鯪起初江河裡是沒有的,因為養殖魚塘多在田間地頭,被洪水淹沒後麥鯪就趁著洪水逃跑瞭。
麥鯪適應能力強,且繁殖能力非常快,成年的麥鯪魚一次就可以產下10~15萬枚魚卵,還有人稱它為“最能生孩子的魚”!
生長速度快,加上這麼能生娃,短短幾年時間,麥鯪就在兩廣的江河裡泛濫開瞭,因屬於底層魚類,很少有其它動物能威脅到它,很快麥鯪就從一個外來物種,逆襲變成瞭反客為主的“霸王”魚。
到這大傢不禁要問,泛濫總比沒有魚強吧!難道麥鯪魚不好吃?我們先來說泛濫好不好這個問題,物種之間的生存是互相製衡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物鏈,一旦某個物種泛濫,那麼會導致其它物種的滅絕。
麥鯪魚是雜食性魚類,在江河中肆意繁衍擴張,不僅壓縮瞭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會和本土魚類搶食,它除瞭吃浮遊生物還有一些穀物以外,還會吃其它魚類產下的魚卵,這無疑是對本土魚類造成致命打擊,所以麥鯪泛濫並不是什麼好事。
接著說到吃這個問題,麥鯪好不好吃?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大傢的口味有差別,我隻能說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麥鯪可以吃,但不是太好吃,除瞭它肉質比較柴,最難接受的就是它身上的魚刺。
比起草魚、鯉魚,麥鯪不管是大的小的,它身上的小刺都非常多,我自己就被卡住過喉嚨!釣魚釣到麥鯪我不會放生,知道它是外來入侵物種,要麼送人,要麼打成漿做魚丸,這也是廣東人做魚丸的主要魚類。
很多人經常把麥鯪和草魚搞混,其實這兩種魚很好辨認,麥鯪嘴巴朝下,形態如土鯪“地包天”的嘴型,鱗片為銀色很亮,還有一處特別明顯的地方,麥鯪嘴上長有一對小胡須,而草魚嘴巴較大,平行朝前生長,鱗片呈灰綠顏色,且沒有胡子,隻要仔細辨認就能看出。
聽廣東的釣友說,現在出門釣魚最不想釣到三種魚,清道夫、羅非魚和麥鯪,這三種魚簡直就是釣魚人的噩夢,到哪都能遇上!
文章最後也提醒一下喜歡釣魚的朋友,釣到麥鯪和一些有害的外來入侵物種千萬不要放生,就算不吃也要無害化處理,放生無疑是放虎歸山,會給我們的漁業和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破壞。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