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野釣大魚,3選3釣位,深淺皆宜

魚類有逐溫、逐氧的特症,所以總是喜歡在水溫適宜、溶氧適宜的地方,所以位置會因為氣溫、其他等條件發生變化。選擇釣位一般來說是個變化的過程,並不是固定的,這也是釣位選擇時的一大難點。比如說釣魚要釣逆風,尤其是在氣溫高的季節。

魚類有逐溫、逐氧的特症,所以總是喜歡在水溫適宜、溶氧適宜的地方,所以位置會因為氣溫、其他等條件發生變化。選擇釣位一般來說是個變化的過程,並不是固定的,這也是釣位選擇時的一大難點。比如說釣魚要釣逆風,尤其是在氣溫高的季節。同樣的地形會因為逆風和避風的不同,魚獲數量有很大差距。秋季選擇釣位自然也是變化的,因為秋季整個季節氣溫有很大的變化,魚的位置必定是變得。一、魚道地形魚道地形是魚類覓食的必經之路,但是通常來說底層魚類的覓食才會有魚道的概念。中上層魚類,比如說翹嘴、鰱鳙、草魚,食物並不隻在淺水、底層分佈。大翹嘴喜歡在深水區域追小魚群,所以從來不靠邊覓食。鰱鳙過濾水中藻類、浮遊生物,食物也並非隻有淺水才有,所以也不會靠邊。草魚喜歡進食陸生植物,偶爾會靠邊,尤其在漲水之後。所以魚道地形,多是釣底層魚類的首選。魚道地形主要是鏵尖、寬變窄、灣子兩邊、大小水面相連處等等。如果氣溫較高的階段,建議釣鏵尖、寬變窄,如果氣溫已經比較涼爽,建議釣灣子兩邊、大小水面相連的位置,這是跟食物分佈極為密切的魚道。二、魚窩地形魚窩地形跟魚道地形是有區別的,魚道一般來說未必有食物分佈的特點,往往是水溫合適、溶氧合適,並且有一定安全性的位置。如果這個地形適合躲藏,也適合覓食,那就是更加完美的魚窩地形。我們都知道魚類要麼在覓食,要麼就在躲藏。魚類覓食時,大概率會經過魚道地形,而躲藏時喜歡躲在魚窩地形上。這就導致一天之中選擇釣位上是有變化的,比如初秋階段魚類早晚階段覓食,雨天全天覓食,漲水之後覓食也不錯,那就應該釣釣魚道地形。如果晴天出門,吃口主要集中在早晚,氣溫上來之後可以選擇魚窩地形。魚窩地形大致有這樣兩大類,第一是深淺水交界的位置,這是底層大魚較為喜歡的地形。深淺水交界,主要是坡、水下坎、水下臺階、水下溝坑等地形,簡單來說就是水底不平,有較大的落差變化,有深水也有淺水。大魚可以躲在深水中,趁機到淺水尋找食物。第二是障礙物,一般來說障礙物位置適合釣鯽魚、黃顙魚等小體型的魚類。比如說釣水草區域,水草可以為鯽魚提供躲避的場所,也有高溶氧的特點,還有水草嫩芽、小蝦等食物來源。可以安全的獲得食物,所以鯽魚尤其戀草。水下巨石、樹樁、橋墩等等,多種底層魚類均可垂釣。三、深淺因素釣深還是釣淺也是個大問題,到底釣深還是釣淺,需要看時段和天氣條件,水溫條件,這也是有變化的。春季有釣淺灘的說法,秋季有釣邊的說法,反正都是淺水可以釣到魚。比如說初秋階段氣溫高,早晚階段魚在覓食,選擇魚道地形釣淺一些。氣溫上來之後魚兒躲在魚窩地形,這時候就應該釣深點,比如坡下、坎下,因為這裡較為涼爽。遇上下雨天時,大魚會靠邊,這肯定不需要釣深。等過瞭秋分之後水溫開始變得涼爽,魚類覓食量大增,此時淺水食物豐富而且不熱,全天都可以釣淺水。到瞭氣溫較低的深秋階段時,淺水升溫比深水暖和,自然也是釣暖和而且有食物的淺水區域。秋季的魚情可以用多變來形容,入秋氣溫四十度,秋末的時候二十來度,這麼大的溫度變化,魚情自然也是跟著變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