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具多不代表技術好,少的也不一定差

可能我們從小就聽過一句話“差生文具多”,在今天的釣魚圈也是一樣,經常有人說著“差生漁具多”,很多人認為漁具越多越復雜,甚至喊著“一竿一桶釣湖海”的口號,那究竟是不是他們

可能我們從小就聽過一句話“差生文具多”,在今天的釣魚圈也是一樣,經常有人說著“差生漁具多”,很多人認為漁具越多越復雜,甚至喊著“一竿一桶釣湖海”的口號,那究竟是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呢?

漁具多不代表技術好,少的也不一定差

野釣不同於黑坑,很多時候都不能很輕鬆的到達釣位,跋山涉水是常態,所以野釣釣友都是想著如何把漁具精簡,在有限的體力下帶上足夠的漁具,所以看起來好像帶的並不多,但也遠遠不是你們想象的那麼少。

即便是溪流垂釣,看起來好像東西很少,這也就讓部分釣魚人形成瞭錯覺,其實當你們打開常年溪流釣友的背包才會發現,裡面應有盡有,並不是他們帶的少,而是他們會合理的精簡。

釣河流也是一樣,看著他們好像連傘都不帶,還不是照樣的去釣魚嗎?還不是釣瞭很多,但是很多人還是沒有發現,他們的桶裡,小包裡,什麼小漁具都能找出來,保證自己是絕對夠用的。

而釣大水面的就顯得豪華些瞭,釣椅釣箱,傘,釣臺,各種支架,應有盡有,每次到釣位要先花半個小時擺放漁具,然後才慢悠悠的開釣,至於會不會比別人釣的多,那還真不一定,於是乎就給瞭一種漁具這麼多,還釣的這麼差,真是差生漁具的感覺。

其實我們在外垂釣經常會遇見一種人,那就是找你借剪刀,借魚鉤,借線組,借浮漂的釣友對不對,甚至還有借餌料的,我相信大多數釣友都曾遇見過吧。

然後還有一種感覺,那就是隻要釣魚的人多,不管缺啥都能借到的,也就是說一群釣魚人裡面肯定有幾個裝備齊全的,也正因為有他們,才讓一些粗心大意的釣友每次都能借到自己忘帶的漁具。

然後漁具的多少也跟長期垂釣的環境有關系,有的釣友常年就在傢門口釣,隨時可以釣,隨便可以走,傢裡老婆一喊立馬就能回傢,根本不需要太多漁具,甚至釣瞭半年還是那一條線組那兩顆魚鉤,他們對於漁具根本沒有什麼需求,多瞭反而是累贅。

而常年東奔西跑的釣友就完全不一樣瞭,該帶的必須帶上,不然離傢百八十裡,或者離最近的漁具店三五十公裡的,到瞭釣點發現東西帶少瞭怎麼辦?加上就算帶足夠瞭,萬一爆竿瞭怎麼辦,所以他們垂釣所攜帶漁具都是非常充足的,釣臺釣椅,傘,帳篷,天幕,鍋碗瓢盆,都是讓他們能夠遠距離長時間垂釣的必須保障,隻可多,不能少。

漁具多不代表技術好,少的也不一定差

還有的傢裡有琳瑯滿目的魚竿,數不勝數的浮漂,大小不一的線組,總是一大堆一大堆的,價格也不一定很貴,甚至很多便宜貨在裡面,很多人覺得咋可能用得到這麼多?亂七八糟一大堆還不如買一兩根好的。

其實這也是垂釣場景的不同所需求的,的確有很多人就那一根竿子哪裡都去釣。

但是還有一些是一天換個場景,然後換套漁具,因為他們知道哪種場景用哪些漁具更加輕鬆。

就像有的釣友就一根大物竿或者大綜合,尺寸也不短,釣白條也是它,釣溪流也是它,釣湖庫還是它,其實這並沒有良好的體驗感,即便是兩萬塊錢的大物竿,去釣白條的時候,還不如50塊錢的短節桿更有體驗感。

包括魚竿尺寸,浮漂吃鉛量,線組大小,有的釣友都是很精細的,釣什麼魚,釣多大的水面,事先都已經計劃好瞭,所以他們總能垂釣的很輕鬆。

其實說瞭這麼多,差生文具多並不適用於釣魚,有的人天生不喜歡折騰,就那幾樣漁具吃遍湖海,有的人天生很精細,魚獲不重要,就喜歡提升體驗感,所以差生漁具多的說法並不準確。

而且置辦漁具也是為瞭將釣魚這個愛好長期持續下去,遇見喜歡的就置辦瞭,就像我們讀書的時候,喜歡的文具都會想辦法得到,喜歡的鉛筆就會一直用它寫字,而連文具都不喜歡的人,又會寫多少字呢?就像小時候的連環畫,喜歡的都會去借來或者買來看,而那些不看連環畫的那肯定就是不喜歡瞭。

但是不一樣的是,置辦漁具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有些漁具買來可能一次都用不上,那還買來做什麼呢?總不能放傢裡吃灰吧。

漁具多不代表技術好,少的也不一定差

而且還有一個定律,有的釣友剛開始就在一兩個地方垂釣,但是當漁具越來越多後,去的地方也越來越多瞭,釣更多的地方,體驗不同的魚情。

當然呢,以上呢都是我的個人看法,要是有不同的見解,也歡迎分享出來。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j/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