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下頓靈敏度:創新視角解讀”

  一、釣組的下頓與下沈現象

  釣魚佬們,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魚會吃釣魚呢?哈哈,這個問題其實還真有點意思。釣魚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釣組下頓或下沈的現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魚把釣魚鉤吸進去,釣組就下頓;另一種是說魚吸完之後,頭一擺,釣組就下沈。這兩種說法,其實是針對不同時間段的現象,也不屬於同一種作用力。從時間上講,遊動力引起的漂象是次級反應;從力度上講,釣組在遊動力作用下下沈的幅度較大,並有連續性,這就是所謂的“沈”。而由吸餌力引起的漂象,因為吸餌力遠小於遊動力,並有瞬時性,下頓的幅度較小,這就是所謂的“頓”。我們希望釣組反應靈敏,在魚吸餌的第一時間,釣組能做出一定幅度的下頓反應,這就是本文所討論的下頓靈敏度。

  二、下頓現象的產生過程

  圖一展示了釣組調、釣在餌鉤與底面相切狀態時,魚在典型吸餌俯角下吸餌的示意圖。當魚在較小俯角下吸餌時,餌鉤過魚唇,入魚口,因魚口吻圈的鉗位作用,腦線獲得一定的張力,從而給釣組主體一個向下的作用力。當魚在較大俯角下吸餌時,因D點至A點的垂直距離大於D點至B點的水平距離,在餌鉤由A點向B點位移過程中,腦線被壓縮,這時,釣組會因減少瞭一個餌鉤的重浮力差而獲得上浮力,餌鉤進入魚口後,正在上浮的釣組,在魚唇鉗位作用下,改變瞭受力方向,變成瞭向下運動,這就會出現浮漂先向上微微一拱,隨之下頓的現象。

  三、下頓靈敏度的定義

  靈敏度,這個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那麼,釣組的靈敏度又是什麼意思呢?廣義上講,靈敏度是指儀器、儀表對微小外加信號的敏感程度。那麼,釣組的靈敏度就是釣組對微小外加信號的敏感程度。具體來說,釣組的運動,是以上、下位移為主,能引起上、下位移的是力的作用。所以,釣組靈敏度的內涵,是釣組在微小外力作用下的位移量大小。換句話說,也就是釣組所受到的外加作用力,與在此作用力下釣組位移的距離之比,叫釣組的靈敏度。

  四、影響下頓靈敏度的主要因素和應對措施

  1.關於釣組質量和漂尾直徑

  我們知道,漂下頓的最大速度是由魚的沖力、吸餌時間、釣組總質量、所受阻力四個因素決定,而最大速度的大小,關系到下頓距離的長短。在魚的沖力和吸餌時間相同的條件下,下頓距離越大,下頓靈敏度越高。所以,用懸墜長腦線釣組釣小鯽魚,為提高靈敏度,捕捉到魚吸餌的第一反應,大都用小質量、細漂尾的釣組。但質量小、漂尾細的釣組,也有拋竿難度大、不易觀察的弊端,實踐中,應根據魚情、水情和個人能力合理搭配。如果不是釣魚吸餌的第一反應,那麼,釣組質量大一些,漂尾直徑粗一些,也未償不可。因為魚吸餌後的抬頭、遊動,其力度要遠大於吸餌力,並且作用時間較長,作用距離也較大,大質量、粗漂尾的釣組,也可以有比較明顯的上浮或下沈漂象。但應該指出,這樣的組合,已經沒有下頓靈敏度可講。

  2.關於釣組的調、釣狀態

  前面對下頓靈敏度的討論,是就釣組處於特定狀態而言。實踐中,由於餌鉤在水中所處的原始狀態不同,對下頓靈敏度的影響也不同。當魚向斜上方吸懸底餌鉤時,釣組會因減重而獲得上浮力,相對於下頓、厘米所需的最小沖力,是個很大的阻力,它縮短瞭釣組的下頓距離,降低瞭下頓靈敏度。為盡量展現釣組的固有靈敏度,應設法減少或消除餌鉤的重浮力差對下頓靈敏度的影響。這一方面可以從選擇小餌鉤入手,但最徹底的方法是讓餌鉤的重浮力差脫離釣組,改由底面承受,即將餌鉤調、釣在壓底狀態。有人會提出疑問:壓底餌鉤,魚吸餌時要克服餌鉤與底面的摩察力和黏滯力。不少人認為,壓底餌鉤要比不壓底餌鉤鈍,你怎麼說壓底餌鉤釣組反而靈呢?事物都有相對性,壓底餌鉤釣組鈍的觀點,是建立在魚吸餌的難、易程度上,魚吸餌省力謂之靈,魚吸餌費力謂之鈍,而忽視瞭釣組在魚吸餌時的有效反應,魚的吸餌力是爆發力,它可以在極短時間內,使餌鉤獲得較大的速度進入魚口。底棲魚吸食落底餌是它的天性,餌鉤的黏滯力和摩察力,一般都遠小於魚吸餌的爆發力,所以,不必擔心壓底餌鉤釣組遲鈍。

  以上,分析瞭影響下頓靈敏度的主客觀因素,並提出瞭應對措施,從主觀上講,要使釣組展示出本身固有的下頓靈敏度,應該實施正確的調試方法;從客觀上講,你調整的無論如何到位,充其量隻能獲得既定釣組固有的下頓靈敏度,而不同的釣組,有不同的靈敏極限,這個極限主要決定因素是浮漂。浮漂的體積,決定瞭釣組的浮力,體積大,配重大,釣組質量大;漂尾的直徑、黏滯程度,又是下頓阻力的重要因素。每支浮漂,自它生產出來,其靈敏極限就是定值,如果浮漂在出廠時,能標上它的固有靈敏度值,那麼,必將大大方便釣魚愛好者,浮漂的生產、銷售可能也會有新的突破。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j/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