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標構造新解:創新設計,精簡高效。”
標身材質大比拼
浮標的主體,那還不是我們常說的標身嗎?這個標身啊,可是浮標的重中之重,它的材質和造型對整個浮標來說,那可是一言九鼎啊。一般來說,浮標的標身材質有三種:一種是茅草、蘆葦這些輕密度的材料製成的浮標;另一種是巴爾杉木、紫竹這些木製的浮標;最後一種是孔雀羽這類的高檔中密度浮標。這些浮標的靈敏程度是按照上述順序,從高到低排列的。你說哪一種動作最“賊”?那還不是蘆葦這個小夥伴嘛!而孔雀羽這個大家伙,動作最穩重。這些不同材質的浮標在水下受力時,動作差異那可大了,這都是因為材質決定了它在水中的比重。比重不同,浮標的“言語”就不同,自重也不同,那麼吃鉛的大小自然也就有差異了。那些浮標“言語”豐富的,我們抓口擇口就更容易;但在某些魚情下,卻要用到看上去很“笨重”的浮標,比如釣小雜魚較多的水域或是亂口。對於臺釣新手,還是選擇巴爾杉木這類,標身“言語”適中的浮標比較好,或者選擇孔雀羽這類穩重的浮標,這些內容後面會詳細介紹。
標身造型大解析
標身的造型,我們主要從大小和外形上來區分。標身的大小直接影響了浮標的吃鉛量和在水中運動時所受的阻力。標身粗、長的浮標在水中上下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大,那麼出動作就比較真實,水中的穩定性也更强。而標身短、細的浮標運動時比較輕便,出動作快,但缺點是穩定性差,動作比較繁多,但可以利用其在水中的不穩定性,在水中有暗流的天氣釣走水。浮標在翻身時,標身切水的阻力會對釣組下邊的鉛墜有減速的作用,會影響到浮標翻身後的下落速度。標身比較大的浮標,排開水的體積就較大,那麼翻身切水的時候受到的水的阻力也就越大,這樣就給下邊即將到位的鉛墜一個很好的減速作用,浮標翻身後下落的就會相對慢些,比較適合釣接口打糗魚。
標身造型多樣化
標身外形的不同,是為了適應不同的魚情和在垂釣中有針對性的使用不同的釣法。最常見的就是上粗下細的流線造型,浮標在受力產生運動的時候,第一個動作都應該是向下的。有些浮標我們只看到是上送,那是由於釣的太鈍,下拉的動作沒有看見,所以浮標大都是做成下端收身慢,上端收身快的樣子。正常的釣底浮標都是這種細長身的造型,這種造型也有倒過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倒過來的造型下粗上細,受力向下運動的時候受到的阻力會很大,但是產生向下的動作就基本上是真口,這種標身造型的浮標多用來釣取涮口嚴重的猾魚,或是釣大鈍,抓上送口的時候使用。
各種造型浮標各有妙用
也有一種用來對付猾口魚的浮標,同樣做成下細上粗的造型,只是標的上端收的很急,浮標向上動作的流暢度受到一定影響,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猾魚很嚴重的涮口,這兩款浮標在對付猾魚的時候都會有效果,具體選哪款,如何應用就看我們釣魚人對浮標的熟悉程度了。垂釣碰上輕口魚的時候,那前邊提到的正常造型的浮標就不太好用瞭,因為輕口魚給的動作本來就小,那就要求浮標在受力產生運動的時候上下受到的阻力都要小,所以這種對付輕口魚的浮標被做成瞭上下收身比較緩慢的仿錐形。
同樣做成仿錐形的浮標,還有一種是用來打接口的,基本上是標身和標腳等長,而且標身會粗一些。釣水皮的浮標則大多是做成瞭棗核型。還有的浮標標身做成瞭水滴型,這是為了增強浮標在水中的穩定性,多用於風天水中有暗流的時候。還有很多造型各異的浮標,就不一一例舉瞭,不管是什麼造型的浮標,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都要瞭解做標人把浮標設計成這種造型的意圖,這樣才會有的放矢的發揮好每種浮標的設定用途。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j/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