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防斷線,技巧先行,穩定至上。

手竿野釣,這種釣法主要是釣小魚,像鯽魚這種,偶爾也能釣到3千克以下的大家伙。但如果魚太大了,那麼斷線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所以,如果你用的釣線夠粗夠堅固,那麼斷的可能就是釣竿了。比賽用的釣竿一般是不會斷的,因為它們是針對特定魚種設計的,比如釣鯽魚就用鯽竿,釣混養就用鯉竿、戰鬥竿或者極硬竿,魚再大,不過是主線斷了而已。但在野外垂釣,你根本不知道會碰到多大的魚,所以中大魚後斷線跑魚是常事,這也是休閒釣魚不可避免的一大憾事。

但是,當你釣到幾千克重的大魚後,線斷的地方往往不是子線,也不是8字環,甚至不是竿尖的軟鞭梢與主線的連接處,而是固定浮漂座的上下4粒太空豆之間。這不僅讓你失去了魚,還讓你失去了浮漂,這讓人很困惑。

在正常情況下,中大魚後斷線跑魚大多發生在子線上,子線的線徑通常小於主線0.7倍左右。這個道理很簡單,線徑越粗,拉力值越大,越堅固;反之,線徑越細,拉力值越小,越容易斷。所以, 斷的應該是子線。但如果斷的是主線,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主線使用時間過長,嚴重老化;二是線體受損變形,拉力值減小。即使主線斷了,也應該是斷在8字環或軟鞭梢處,因為這兩處都打了結,而打結處的抗拉強度會變小。但事實上,斷的地方是在緊鎖漂座的太空豆處,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8字環和軟鞭梢打的結都在竿尖和子線兩個反作用力的起始點,當這兩個反作用力做工時,力是往下傳的。再加上緊鄰8字環的泄力環的啟動和竿尖的彎曲,會對兩末端打結處形成一定的緩沖,所以不會對主線構成太大的威脅。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段30厘米長的2號魚線的兩個末端處各打一個結,再在線的中間打一個結,然後猛拉,結果線從中間打結處折斷了,兩個末端的結卻毫無傷痕。這個實驗我做了三次,結果都是一樣的。

但緊鎖漂座的4粒太空豆就像打了一個大死結,形成對作用力傳遞的阻截。當兩個反作用力做工時,這兩個作用力傳至4粒太空豆處,力的傳導受阻隔,於是兩個反作用力的拉力點便集中在太空豆處。隨著兩個作用力的不斷做工,夾在太空豆中間的線拉伸變形加重,其抗拉強度陡降至不及8字環、軟鞭梢和子線,線就從固定漂座的地方斷了。

這一非常規的斷線,並非個案。我曾經遇到過,相信很多經驗豐富的釣者也有這樣的經歷,只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已。就連2009年“碧波杯”冠軍得主龔平,在第一場釣混養時,1號的主線中大魚後被切,也是在漂座處,浮漂也跟著魚兒走了。

造成主線被切,跑魚又折漂的成因大致有三種:

1. 野釣水域水底的巖石、殘留的樹樁、垃圾等導致的掛底,無奈之下縮竿強拉後,子線斷了。當失而復得的主線重新換上同樣長短的子線後拋鉤,發現釣目漲了1~2目,這便是主線受到強力的拉拽後形成的延伸性所至。下次再掛底,丟的仍會是子線。如果重復掛底多次,主線形成嚴重的拉伸變形,線徑變癟變細,其拉力值大打折扣,那麼斷的必然是主線了。

2. 釣魚時,釣竿沒有穩定好,魚拉動釣竿時,釣竿的彎曲度太大,導致主線斷裂。

3. 使用了質量不好的釣線,這種釣線容易斷,導致主線斷裂。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在垂釣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選擇質量好的釣線,這種釣線不易斷裂。

2. 在釣魚時,要穩定好釣竿,避免釣竿彎曲度太大。

3. 如果發現釣線有損壞,要立即更換。

4. 在釣魚時,要避免掛底,如果發生了掛底,要穩重處理,避免強拉釣竿。

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享受釣魚的樂趣,避免因為斷線而失去了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j/6812.html